好父母的三個特點:包容、托舉、共通

02
托舉
父母之恩,從來都不止是生養,更在於托舉和兜底
那些認為賦予生命為恩,標榜把孩子養大就必須要得到回報、綁架孩子一生的,實則就是在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而已
認識一個老爺爺,年輕的時候是在村裡當村幹部,典型的清官廉明「好人」形象
明明家裡面都窮得沒米下鍋了,只要一看到哪家哪戶過得可憐,就會自掏腰包接濟別人
由於家裡面老伴又去世得早的原因,他家裡的四個孩子,基本上就是自己養活自己
家裡沒米下鍋吃飯,就跑到地上挖野菜,有時候腳上沒鞋穿還會光著腳在地里幹活
就連孩子們在學校受了委屈,也只是淡淡地看了一眼,然後匆匆離去
再後來,經媒人介紹,繼母進家門,家裡雖然有了女主人操持,可幾個孩子更沒有安全感了
特別是每當房間里傳出繼母源源不斷的謾罵爭吵聲時,他們都只覺得自己是有多麼的多餘
於是,在那種感受不到愛的環境下成長,幾個孩子長大成人後,對家中幾乎就沒什麼留戀
父親老了,繼母又有一張得理不饒人的嘴巴,每逢老人生病住院的時候總是能聽到一些「不孝」之類的討伐聲音
對於這些聲音,老爺爺的子女是作何回答呢

5/8
好父母的三個特點:包容、托舉、共通

他們說:
「我們的父親,除了給予我們生命,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之外,他對我們沒有任何恩情,小時候明明我們吃不飽飯,他卻跑去接濟別人家的孩子,為別人家的孩子提供幫助,小時候明明我們被欺負了,他也連看都不看一眼,似乎我們的死活都跟他沒關係」
「既然如此,那現在又憑什麼要求我們要如何孝順他們,憑什麼道德綁架我們呢」
聽著這些話,有那麼一瞬間我不知道如何作答
或許,孝順父母是傳統美德,讓父母老有所依,也是我們作為子女的責任,可如果面對的是一個從來沒有溫度的家庭,又如何能帶得動感情呢
所以,父母之恩,更多的是在於兒時給予內心的愛與安全感:
•當孩子受欺負的時候,你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關心「不要怕,有爸爸媽媽給你撐腰,被欺負了就要勇敢地反問對方:你為什麼欺負我」
•當孩子犯錯墊底的時候,你能理解並包容孩子:「沒關係,誰都有出錯的時候,爸爸媽媽也不例外,最厲害的還是你能認識錯誤,並糾正錯誤了」
•當孩子失落無助的時候,也要及時安慰孩子:「不要怕,爸爸媽媽永遠是你最堅實的後盾,你想做什麼就大膽去嘗試吧,哪怕是失敗了,也是你未來成功路上積攢的經驗啊」

6/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