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02
孩子委屈時
小聲共情更易產生信任
在以前,總覺得養育孩子就是在生活上儘可能地不虧欠、不苛待,在學習上竭盡所能地輔導和培養,給孩子提供好的學習環境
可真正體驗了孩子成長的過程后才發現,家長就是一個全能的職位
我們不僅是營養師、輔導師、管家、家庭醫生,還需要成為會點讀心術的心理開導師
有個朋友就是這樣,她在家一分多角色,也儘可能地盡自己的努力讓孩子可以更好地成長
一直以來,她也認為,只要在飲食上、學習上、生活上、還有健康上把控好,那孩子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成長
可結果呢,女兒本身就柔弱的性格,到了學校后三天兩頭就回家告狀說「我同學欺負我了」
剛開始的時候朋友還不在意,總覺得同學之間打打鬧鬧是很正常的,也覺得女兒是養得太精細的原因,才會回家經常「告狀」
大概也是為了鍛煉孩子的抗挫折內心吧,朋友在這件事上並沒有像前面那樣細心妥當,每次都不耐煩地回應說「這麼大的人了還被欺負,真丟人」
直到女兒讀三年級之後,她突然發現孩子並沒有以前那樣陽光開朗了,見到人不喜歡打招呼,在家裡和家人也基本上沒有什麼共同話題
有一次,她甚至親眼看到女兒被幾個同學指揮著去買奶茶的趾高氣揚模樣,她恨鐵不成鋼地指責孩子:「你啞巴嗎?
人家使喚你都不知道拒絕嗎」
女兒委屈地低下頭,不講話
媽媽氣急了,攔住那幾個孩子想要討回公道,在媽媽的問責下,那幾個孩子也坦言說「我們經常看到她一個人獨來獨往,以為她家裡沒有人管,所以才…」
4/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