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才明白: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距,實際上「拼的」就是父母

聽到這裡,我除了震驚、還是震驚
畢竟,這個數額對於白手起家的普通人來說,也不算是小數目
最重要的也是花了那麼多錢去補習,她女兒最終還是落榜了,只能去當地的職業學校學些技術
這就是所謂的「補習補得了孩子的知識,卻救不了孩子厭學的心,只要孩子是厭學的狀態,那不管在哪裡都學不進知識,也是在浪費金錢與時間」
所以,當孩子在學習方面不是那麼優秀、或者感到特別吃力時,聰明的家長不要總想著送孩子去補習
首先,孩子每天早出晚歸,一天里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的課堂度過,長時間學習也早已經消磨了對學習的興緻
其次,學習就應該是在相對於輕鬆的氣氛中度過,就好比一道計算題,孩子一邊寫的時候你一邊罵他坐姿坐不正、寫字寫不好、就連簡單的計算題也不會寫,那在打擊的消極影響下孩子就會越來越委屈、煩躁,直到破壞他們想要好好學、好好寫的積極性,以至於孩子頻繁出錯才達不到理想效果
而我們家長正確的做法,也應該是少一些打擊多一些鼓勵,特別是孩子本身學習吃力、和其他孩子懸殊比較大時,家長的鼓勵無疑是雪中送炭
我們要相信孩子能學好習、考好成績,同時我們還要讓孩子相信他們自己能學好習、考好成績
在自我信任、和他信的情況下,孩子才能在學習中一點點地感受到成就感,也能在學習中體會到進步和學習的價值感體現

7/9
現在才明白: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距,實際上「拼的」就是父母

第三:
成績不是未來
只要孩子肯學就有很大進步空間
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,每個孩子也都擁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光
而孩子的學習與成長,更不能用一次學習成績的好壞去衡量
前幾天就碰到一位媽媽
她描述說,她女兒讀一年級,第一次考85分只是讓家長在試卷上簽字,第二次考了66分,就被直接喊到教室,她帶著忐忑的心情往教室趕,準備接受批評
可結果呢,趕到教室后,老師似乎不怎麼尊重她,沒有抬頭正眼看一下,她走上去卑微地打招呼「老師,孩子說讓我到教室來」
老師才從另一邊繞過她,然後滿是責備地說「你看看考試的試卷,都不及格」
為了怕女兒有心理負擔,她就安慰孩子說「沒事,不會我們可以回去學,誰生下來就會呀」
沒想到,老師一聽這話立馬來了情緒,上來就指責她沒有態度
老師覺得孩子要嚴管嚴控,才能杜絕錯誤發生,而媽媽則認為「只是考了66分,又不是考了6分,考不好我們回去繼續努力,沒必要當眾去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吧,更何況只是一次考試成績,難道就判定孩子以後考不到77分、88分了嗎」

8/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