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際上,這裡就是不同處境、和不同教育理念下的情緒摩擦
老師關注一個孩子的成績落差,或者產生恨鐵不成鋼的心情,也多半是希望孩子能通過本次總結,去杜絕下次問題再犯
不過,我們在關注孩子成績的同時也要明白,分數只是孩子學習成績上的一時反饋,並不代表未來、更不能說明孩子就是沒有讀書的料
同樣是媽媽,我身邊就有很多是屬於雞娃的焦躁類型
孩子一次成績沒考好,或者被老師喊到學校,回家就對孩子噼里啪啦地不斷吐槽、數落
期中考試結束后,在路上就聽到一位媽媽抱怨她那讀一年級的女兒:
「完了,上次考65分被老師喊到學校,這次你又考了68分,看來肯定又要被喊到學校去了」
大概又過了兩分鐘,媽媽似乎越想越氣,越想越焦慮,對著旁邊女兒就開始批評說:「你的語文成績自己看著辦吧,要是再繼續考六十多分,那老師喊我去學校我都不去了,讓他在學校批評你就行了,別連著我一起批評,我都害怕了」
媽媽剛說完這些話,女兒就把頭低得更低,根本看不到小女孩的表情
不過,從孩子走路時不停用袖子抹眼淚的一幕就看得出,孩子此刻的委屈、無助都達到了極致
同樣因為孩子成績而焦慮、而煩躁,事實上蘭媽更傾向於前者
不管什麼時候,成績只能反映孩子對某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,並不能憑著一次、或者幾次成績就判定孩子的未來
故事沒有到最後,看不到結局,孩子的學習沒有到最後,也預測不到未來
但只要我們相信孩子,持續鼓勵孩子努力學習、認真學習、積極學習,那在孩子肯學的情況下,成績自然就會慢慢走上坡路線了那麼,關於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距,實際上「拼的」就是父母這個育兒話題,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?
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!
9/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