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種災難叫「糾錯型」教育,這一點不改,孩子就很難成才

03
陷入精神內耗
還有人說,毀掉一個孩子最簡單的方式,就是在小事上不斷消耗孩子
事實上,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
小時候的蘭媽,是一個留守兒童,經常會被寄養在不同的親戚家裡
長時間的寄人籬下生活,讓我做什麼事情都小心翼翼,生怕不小心在什麼事情上惹別人不開心了
特別是被寄養在大伯母家裡的那段時間,大伯母是一個特別愛乾淨、嘴巴還喜歡嘮叨的性格,每次堂哥堂姐的鞋子位置沒擺放好、吃飯的時候掉米粒、不小心打碎杯子、寫作業寫錯一個字,零花錢多花了一毛錢…等等問題,都會被大伯母嘮叨很久
而我雖然是寄養在大伯母家裡,她對這個非親生的孩子也沒有過多的批評指責,但我能從她看到我的唉聲嘆氣中感受到明顯的無奈與失望
於是,在今後的日子裡我會更加謹小慎微
再後來,堂哥堂姐長大后也跟大伯母經常鬧掰了,每次只要被大伯母批評一些什麼,他們就會煩躁地躲在一邊不願意回家
小時候不明白這是什麼,總覺得是大伯母不喜歡犯錯的小孩,可直到長大后才慢慢弄清楚:沒有人會喜歡被不停地糾正、否定,孩子也是一樣

7/8
有一種災難叫「糾錯型」教育,這一點不改,孩子就很難成才

還有這樣一位讀高中的女孩,她是親戚家的一個孩子
記得剛認識她的時候,她正處於一點就炸的叛逆階段,每次和父母還沒說幾句話就被氣得奪門而出
明明有家,卻沒有回家的慾望,明明爸爸媽媽也是關心她,但她卻格外地討厭那些聲音…
看著女孩如此排斥回家,我就跟她聊了很多,也是在聊天中才慢慢發現,叛逆的背後遠不止是厭惡某些事、某些人的心理變化,還有在某事某人中所產生的精神內耗
親戚家的這個女兒就是如此
她告訴我,她就是那個從小在父母否決中長大的自卑孩子,小時候不管做什麼事都能被父母挑出毛病,然後再講出一大堆道理去堵住你想要解釋的念頭
比如,吃飯的時候不小心掉了幾片菜葉、幾粒米,他們就會怪你太浪費糧食,寫完作業沒有及時把檯燈關了,也會因為浪費電而指責半天
又或者,早上起床沒有疊被子,那當時就會被吐槽成:一個姑娘家家的,起床后連被子都不疊一下,那麼邋遢、那麼懶,以後誰敢把你娶回家」
於是,在女孩的潛意識當中,她一直都特別自卑、敏感,特別是每次被父母不停地糾正錯誤、批評指責時,她的內心都會燃起莫名的怒火
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得出,父母過度糾正的結果,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程度的精神內耗,所帶來的也往往是身心俱疲、如履薄冰的負面情緒
不想孩子做事情越來越消極、陷入精神內耗中無法自拔,那就從「糾錯型」教育上早點迷途知返吧
比如,把「嘮叨型」的錯誤糾正,改成「反問型」錯誤認知,問問孩子「那你呢,能意識到身上存在的問題嗎」
這種讓孩子帶著問題去思考的反問式溝通,顯然是比連連質問的口氣更容易和孩子產生話題可聊那麼,關於有一種災難叫「糾錯型」教育這個育兒新話題,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?

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!

8/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