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03
祖地,是子孫的根基。
在春秋時期,有一個影響力很大的人,叫孔子。
他過世之後,很多弟子都按照儒家的做法,守喪三年。
也就是在孔子是墳墓旁邊,住三年。
子貢,在孔子的墳墓旁邊,住了六年。
很多人,都敬佩孔子,就在墳墓旁邊修建房屋,居住下來。
久而久之,就形成了一座村莊。
並且到今天,村莊還在。
古人云:「先墳后宅,人旺財來。
」
在墳墓所在地的周邊,修建房子,這是很好的事情。
是我們一直在靠近德高望重的祖先。
按照常規,普通家庭,其祖先的墳墓,和房子不是很遠。
這就形成了墳墓、家宅共存的局面。
我們回老家掃墓,也是一次回老宅的過程。
我們會順便清理老宅,也讓晚輩記住來時的路,自己的根基。
為什麼很多人在老家要翻修房子,哪怕是不住。
就是為了讓子孫,混不好的時候,還有一個地方可以退守,能夠靠種地,吃飽。
樹高千尺不忘根,人走萬里不忘祖。
按照這樣的規律,很多人,還要落葉歸根。
也算是和祖墳,深深聯繫在一起了,也把兒孫的腳步,一次次帶到老家來。
04
農村有句俗語:「墳頭塌消子孫稀,墳上無草絕家資。
」
也就是說,祖墳沒有人管了,這不是子孫都發達了,而是子孫落魄了。
子孫都流浪在外,不知所蹤。
管理好祖墳,不是讓你修大墓,而是傳遞祖先的精神,做強祖業,凝聚家庭力量。
如果你把祖墳修成了奢華的建築,每年都操辦盛大的酒宴,耗費巨資去祭祀,這就是顯擺,也不符合法律法規,要捨去。
搞懂了祖墳的重要性,再去做強家庭,就順利多了。
4/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