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還有一個朋友,她女兒剛讀一年級時和小朋友發生矛盾
朋友呢,得知這件事後氣得在校門口和那個孩子的家長理論
而這件事鬧到老師那裡,女兒反而責怪媽媽不應該多管閑事,原因是學校同學都覺得她有一個不好惹的媽媽,都紛紛孤立她,不願意和她做朋友了
作為媽媽,朋友認為「這是好事呀,以後就不會有同學敢欺負你了」
可女兒卻認為「被孤立,比被欺負了更感受」
這其實就是家長沒有邊界感的共情
我們或許認為,孩子被欺負了,需要共情他們的委屈,討回公道就可以讓孩子心裡好受些
可事實上,孩子被欺負背後所反應的真正問題,是社交能力的不足
如果孩子是個社牛,身邊有很多朋友,處理社交矛盾時也遊刃有餘,那他們根本就無畏被孤立了
5/10

可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孩子這方面的需求,只是單方面地共情為孩子討回公道,那結果無非是兩種:
第一,解決得好,孩子心安理得地依賴,往後一遇到問題就找媽媽,一點擔當與處理問題的態度都沒有
第二,解決得不好,問題沒有改變,孩子還過來責怪你干涉了他的生活
所以,比起共情孩子的委屈,我們更應該關注孩子的社交需求,幫助他們建立更好的社交心態、社交能力
•比如,孩子被冤枉時不要去自證,要讓孩子學會把「我…」,換成「你…」
•一句「你憑什麼這麼說我?
有證據嗎?
你有證據就拿出來呀」,可是比「我沒有」的自證清白要更有氣場、與說服力
這種把問題拋回去踢給對方的方法,也往往會讓對方感到無趣,自動放棄了捉弄、和欺凌的想法
6/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