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04
拒絕犧牲
孩子非弱者有自己的能力
看過一句特別用心的描述:
真正好的共情邊界,是不需要你去刻意扮演什麼角色的,我能體諒你現在的心,但我不認同你的行為
是呀,好的共情不是非要我們去認同孩子的某些決定、某些行為,而是理解並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
還遇到一位媽媽,她和我聊天時說起和丈夫的關係
她說她和丈夫的關係早就破裂不堪,兩個人分房睡也已經兩三年了
可她為了女兒,卻一直不敢離婚
原因是她從小生長在單親家庭,媽媽重病離世后爸爸再娶生子,她就成了那個「有家,卻唯獨不是我家」的可憐人
她也清楚地明白:離婚後,如果丈夫再結婚肯定不會再管孩子
為了不讓自己的女兒「沒有爸爸」,她就舉步艱難地苦苦支撐著,經常徘徊在一邊為了孩子犧牲,另一邊又為了不幸生活崩潰亂髮脾氣
直到,女兒某天主動說:「媽媽,如果你和爸爸實在是過不下去了,就離婚吧」
媽媽滿臉不可思議,沉默幾秒后才緩緩開口:「我們離婚了,你怎麼辦?
就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庭了」
女兒回答說:「我沒有你想象那麼脆弱,天底下那麼多單親家庭的孩子,他們不也是長大了,後來也不是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嗎?
我希望有爸爸媽媽,可我更希望爸爸媽媽先幸福,這樣我才能跟著幸福」
是呀,父母淋過的雨,都不希望孩子再跟著淋一遍,可如果「撐傘」的我們,是所謂的犧牲,那就一定要警惕了
因為,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懂事地理解你的苦,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消化你帶給他們的犧牲式情緒

74歲徐奶奶,四十多歲的時候離婚再嫁,自己生了4個孩子,現任丈夫家又有4個孩子
作為母親,她不論是在第一段婚姻、還是第二段婚姻都盡心儘力,只要是有一口糧也都盡數省給了孩子
特別是現任丈夫家的四個孩子,自從她嫁入這個家的第一天開始,就把他們都視如己出,全心全意地做好繼母這個角色,子女們也很喜歡她、接受她
這本來是好事,可徐奶奶唯一缺點就是共情的不恰當,又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
比如,她會時常一邊吃苦耐勞地犧牲式付出著,另一邊又喜歡當著孩子的面訴苦
•對自己的孩子,常說:「要不是我辛辛苦苦把你們拉扯大,指望你那個只會顧自己的爹,早都被餓死了」
•對現任丈夫的孩子,常說:「這些年,要不是我全心全意為這個家付出,照顧你們的老漢,你們哪能安心在外面打工掙錢,哪能混得那麼好、過上好日子」
道理雖不假,過去的付出犧牲也是真的,可話說出來就是讓人聽了不舒服
特別是隨著年齡上漲,徐奶奶嘴巴又越來越嘮叨之後,曾經那些環繞膝下的子孫後代也漸漸開始疏遠了
用他們的話來說:「喜歡,我就多回去看看,不喜歡,我就在自己家裡過好自己的日子」
看吧,人與人之間不光同情需要邊界,就連溝通講話也需要邊界,有些話能說,可有些話說出來就是無故傷了感情
不想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,將來還怨恨我們、嫌棄我們,那就把「付出感」這把刀趁早扔了
孩子從來都不是弱者,我們也不要把孩子當成弱者去看待,他們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,也有能力去改變未來
我們家長要做的:
•把犧牲式共情改成支持和理解,不要綁架孩子,更不要綁架自己
•孩子做的決定,理解並給予支持,孩子自己的事情也儘可能地自己做,做不好、或者做不會的時候再手把手用心地傳授技能與經驗
這種用心的陪伴與教學,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共情,也是對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幫扶與指導那麼,關於能幫助孩子建立有效理解包容的邊界感這件事,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?
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