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有沒有抑鬱傾向,從「周日晚上」就能看出來……

從「被動」到主動

當孩子的感受被承接住了,那麼培養心理彈性的下一步就是:

在小範圍支持孩子的任何做法。

為什麼這麼說呢?

健康的生命,它是一股流動、總需要拚命做功的能量。

人產生了一個感受,繼而有了一個想法,他必然要為自己做點什麼,讓自己產生成就感、滿足感。

這個過程中,「自我效能感」就產生了。

「我夢想、我行為、我得到」,於是下一次我更加信任自己的力量,我知道「我還可以再夢、還可以再得到」……

如此循環,生命能量會越用越多,越用越強。

7/12
孩子有沒有抑鬱傾向,從「周日晚上」就能看出來……

所以,既然孩子提出來想「組樂隊」,前期你和孩子也聊得更具體,那你應該已經把握到孩子大致要什麼了。

那麼,家長就要和他一起為這個「夢想」做點事。

拿「組樂隊」這件事來說,不管孩子是不是真的想組樂隊,釋放壓抑、感受音樂里的激情都非常重要。

這些小事包括但不限於:

用業餘時間去聽演唱會;

帶他去城市音樂工作室學一些樂器知識;

鼓勵他交一些這方面的樂隊朋友;

聊著名音樂人和樂隊的音樂和傳記……

無論選擇何種方式,都是找到渠道讓孩子的壓抑被釋放出來。

很多時候,家長不可能真正幫孩子一步到位,去實現組樂隊的想法。

但事情不是「全或無」這麼簡單,重要的是,家長進一步幫助他做到一小步,真的去實現一點點的改變。

這是一個喚醒孩子「自主性」的動作。

因為在做這些事時,孩子是被放在「主體」的位置上,他不再是「被動接受」的那一個,而是「有感受力、有創造力」的人。

8/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