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孩子就能感受到:
即使在再逼仄的生活里,人也有改變自己發展條件的空間。
大環境改不了,但我仍然能把自己的想法,用一些小方式去實現。
這種樂觀而靈活的智慧,同樣也能用到學習中加入更多自主性上:
比如你們可以一起討論:
「現在學校的進度對你來說快還是慢?
你更喜歡什麼樣的節奏?」
「你想象中在家學習的一天具體如何安排?」
孩子會提出來很多對現在學習的「不滿」,比如學校的作業太多了,做完老師的作業我就不能進行自己的學習安排了。
那父母適當從他提出來的不滿里,具體聽出如何解決孩子的「不滿。
」
當孩子感到家長是真心站在自己這一邊在想辦法,並且也有方式能幫自己緩解現狀時,他就會更有掌控感,更不容易被這些壓力壓垮。
重建孩子跟學習的關係
前面強調的「注重感受」和「喚醒自主性」,能一定程度上緩解厭學危機。
但普通孩子在十幾年的教育生活中,情緒生病的概率很有可能不只一次。
很多孩子在學習這件事上,面對的不只是記住多少知識、刷夠多少試卷的問題,而是很多的負面情緒。
比方說,家長用孩子的學習成績跟其他人比較,用成績好壞來宣判他是不是一個好孩子。
於是孩子就會:
用成績差,表達跟父母的對抗——「你們要我好好學習,我就不好好學習」
用拒絕返校,表達不被看見的自我放棄——「我就這樣了,看你們拿我怎麼辦」
……
當他的精力都花在面對「我夠不夠好」「是否值得被愛」「是否要被放棄了」時,他跟學習的關係就一定不會好。
所以我給好友的第三個建議是:
長期來看,要轉移對成績的關注,用更多維的評價去真正看見孩子。
我身邊有位媽媽,他的孩子喜歡寫作,每次都寫的天馬行空。
當作業本上有意思的造句被老師指出是語法錯誤時,這位媽媽索性給孩子買了另一個本子。
在這個本子里,允許孩子寫下任何自己想寫的文字和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