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娃10年後我發現:多聽孩子話,很重要

細膩、豐富的內心世界,對於叮噹繪畫來說,是一種天然助力。

但這樣的孩子在面對外部世界時,也會因為身上的特質,遇上阻礙。

在叮噹8、9歲時,蟲蟲一度焦慮的是:

孩子似乎沒有可以分享小秘密的親密夥伴、也會因為一個小誤會而遭遇友誼里的衝突。

看到叮噹因為社交不順而難過,蟲蟲也開始想辦法為他提供各種支持——

面對矛盾衝突時,蟲蟲跟叮噹一起向小朋友澄清、解釋;

找心理輔導老師來跟叮噹對話;

分享零食、跟小朋友打羽毛球……

幾乎花了一年多時間,叮噹終於融入了同伴的世界里。

今年還發生了一件讓蟲蟲覺得特別驚喜的事情。

叮噹說自己想在小區內辦小朋友們的元旦晚會,蟲蟲當時聽到覺得有點不可能,畢竟,以前的叮噹在社交方面可是吃過不少苦頭的。

但她和叮噹的爸爸還是儘力支持:買零食、借物料、準備服裝……

叮噹則是儘力去邀請小朋友,和小夥伴一起確定節目單、寫串詞,最後還真的辦成了。

元旦那天,叮噹穿著主持人的服裝,在一排小朋友面前一板一眼地串場,跟他們一起玩遊戲。

16/22
養娃10年後我發現:多聽孩子話,很重要

*主持小區元旦晚會

在一旁拍視頻記錄的蟲蟲特別感慨:

從無法融入其他小夥伴的玩耍到辦一場元旦晚會,這個過程真的太不容易了。

她最佩服叮噹的一點就是,這條路上,他從來沒想過放棄。

於是,作為媽媽的她,常常不是引領者,而是跟在孩子後面的人。

蟲蟲提供了大人的資源,但成長的實現,孩子走在第一位,她跟在後面觀察……

17/22
養娃10年後我發現:多聽孩子話,很重要

*蟲蟲畫的叮噹

當然,蟲蟲和叮噹之間,也並不是沒有矛盾。

有那麼半年,從小到大都覺得「媽媽甜」、「最愛媽媽」的叮噹,鄭重其辭地告訴她:

媽媽,我不喜歡你了。

明面上,蟲蟲選擇先接住了兒子的這種情緒。

——「聽到你說不喜歡我的時候,我其實挺感動的」

——「為什麼呀?」

——「因為你告訴我了,你要是不告訴我,我可能就不知道,我很感謝你信任我。」

蟲蟲知道這是個正常過程,這個年齡的叮噹有討厭父母的權利和力量了;

要是不被允許發表這種大逆不道的話,反而會被壓抑。

但感受上,作為媽媽的蟲蟲,那段時間還是會有點難過。

就這樣反反覆復折騰,真的是大概過了半年。

叮噹有一天突然寫了張紙條,寫的媽媽我愛你。

走過這一段之後,蟲蟲意識到:

其實母子間並不是一直要「親密無間」,允許孩子的獨立甚至反叛,也許才是更真實的關係。

18/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