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年級之前,狠抓孩子這5個習慣,父母會越來越省心

03學習的獨立性: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孩子上了三年級之後,家長會發現輔導難度大幅度提升,一些難題面前,家長難免力不從心。
家長對孩子的幫助變得有限,而孩子在早期的輔導之下,不僅養成了依賴的習慣,而且漸漸地失去了學習動力。
有的孩子到了三年級,還是要父母狠盯著才會學習,父母不催,他就不動筆;有的孩子作業沒得優,責怪媽媽沒有給他檢查出來錯誤,平時的作業看上去毫無漏洞,實際上都是經過父母優化的結果。
還有的孩子,遇到難題第一反應不是思考,而是求問大人或者自己使用搜題軟體搜索答案。
這樣的孩子,都是在父母的過度幫助之下,大腦變「懶」了起來。
所以三年級以前,我們可以花很多時間陪伴孩子學習,但要時常提醒自己:我們陪伴的終極目標是讓孩子自主學習。
當孩子遇到不會做的問題,你最先要考慮的不是答案是什麼,而是一步一步教孩子思考,明白解題思路,學會舉一反三。
只有學會獨立思考的孩子,才能在學習上保持良好的勢頭。
當孩子不想學習的時候,你需要及時提醒他後果,並讓他自己去承擔責任。
家長要學會漸漸從孩子的課業中撤離。
當孩子教半天也教不會的時候,也要試著接受孩子的「不開竅」。
我們的態度,會影響孩子對學習的感受和認知,真氣到不行的時候,寧願逃,也不要留在原地和孩子僵持。
畢竟,學習興趣和積極感受才是孩子自主學習的關鍵。
《自驅型成長》一書中,作者講過這樣一段話:「(關於作業)孩子肯定無法在第一次嘗試時,就做得很完美,也無法做得比你這個有好幾十年人生經驗的人更好。
請記住, 他需要建立屬於自己的勝任感。
在能夠達到「有意識地勝任」這一水準之前,他還是需要親自去學習那些不知道的事情。
」孩子達到真正的自主學習需要一定的時間,這個過程中,我們要有意識地守護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,適當監督,也要及時放手,並給予鼓勵和引導。

4/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