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十三歲退出家務看過一個新聞。
一個22歲男生,因為父母離異,全家人都對他眾星捧月,從不捨得讓他做半點家務。
後來他出國留學,2年時間就花光了200萬,最後卻連畢業證都無法拿到。
回國後,他天天在家玩遊戲,連吃飯都要奶奶喂。
已經成年的男孩,依舊理所應當地享受著家人的照顧,完全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。
蒙台梭利基金會理事長Tim Seldin曾這樣評價做家務的重要性:「教孩子自己動手,無論是洗漱、穿衣、準備點心或倒飲料,都能協助孩子邁向獨立之路。
孩子在培養相當程度的獨立時,也奠定了受惠一輩子的良好工作習慣、自律自重與責任感。
」做家務的過程中,手指會做一些復雜、精細的動作,這會促進大腦的血流量增大,讓孩子的思維更敏捷。
同時,做家務會讓孩子學會責任和分擔,變得有責任感。
無微不至地照顧,是害不是愛,有遠見的家長,都捨得「用」孩子。

十八歲退出選擇美國暢銷書作家姆辛曾說:「父母首先要不斷學習,與孩子共同成長,從而學會把選擇權交給孩子,讓自己做決定。」她對自己的三個孩子就是這樣做的。
小時候,孩子穿什麼,買什麼玩具,她不會幹涉;長大後,孩子的學習計劃,人生選擇,她也是只提供意見。
因為媽媽的尊重,三個孩子都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,後來相繼考入名校,成就了一番事業。
知名漫畫家蔡志忠在談到自己的經歷時也說:「我很感激我的父母,他們總是對我說身為蔡家的小孩,你就是自己的主人,你要做什麼你自己決定,父母是永遠支持你的,不問為什麼。」正因為他兒童期乃至整個青春期都擁有完整的自我,他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事,並將之做到極致。
最終,成為知名漫畫家,獲得「金漫獎」終身成就獎。
好的父母,應該成為一個容器,給孩子支持與接納,尊重孩子自己的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