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的音量,決定了孩子的一生

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說:「毀掉一個孩子很簡單,不用遊戲和貪玩,只要父母常年吼罵他。
」她曾對1000名未成年人做過一項調查,結果發現:在家常被父母吼叫責罵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機率最大:25.7%的孩子「自卑、抑鬱」;56.5%的孩子經常「暴躁」。
語言是有情緒的,我們對孩子說的每句「狠話」,都在孩子心中留下清晰的傷痕,雖表面看不見,但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真實的。
如果這樣的感受堆積過多,最後孩子只能要麼向內找出口,變得沉默、自卑;要麼向外「釋放」,變成一個「情緒化」的孩子。

5/9
父母的音量,決定了孩子的一生

媽媽說得越多,孩子「跑」得越快知乎上有人問:「有個愛說教的媽,是種什麼體驗?」看到一個高讚回答:「只要媽媽開口,我耳朵就想'跑'。」為什麼明明是為孩子好的道理,孩子就是不想聽?

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「超限效應」,指的是機體在接受某種刺激過多時,會出現自然逃避的現象。

道理本就是個中性詞,一旦「槓桿」偏向居高臨下的說教,孩子聽得太多,耳朵自然會長繭,不但聽不進,甚至從「腳指頭」開始反駁。

看過一期綜藝《幻樂之城》,伊能靜在節目中聊到和兒子相處,「媽味」十足的她,在兒子這兒竟翻了車。

她說和兒子第一次吵架,是因為兒子想學剪輯,而她用了一堆分析、論證來說服兒子學編劇更有出路。

喋喋不休了半天,最後被兒子一句話噎住。 兒子反駁:「你用你知道的事來告訴我,你怎麼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?

我的未來你又沒去過!」

6/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