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有一年春節,兒子在給父親的信里這樣寫道:「生活其實並沒有那麼困難,不需要你去那麼拚命,我可以跟你們分擔一切。
爸爸,我非常感謝你用扛貨扛來的錢養育了我14年,我現在很想對你說一句:爸爸,我愛你。
」其實,一個孩子真正的幸福感不是來自於接受,而是源自於付出。
當父母試著放開手,給予孩子一個心疼父母、關心父母,為父母做事的機會時,他自然會在雙向互動中找到幸福的密碼,成為更好的自己。
最後,想跟大家分享一個之前看過的小視訊。
不知名的街道上,一個五、六歲的小男孩,正扛著幾大包加起來都快趕上他身高的貨物,賣力地向前走。
男孩的媽媽則跟在他的身後,身上也背著壘得高高的貨物。
因為心疼兒子,哪怕已經不堪重負了,媽媽依舊費力地伸出一隻手,想要幫兒子分擔一些重量。
而男孩意識到媽媽的「小動作」後,卻並沒有安然接受,反而逕自加快了步伐。
7/8

一個小小的視訊,裡面既有父母對孩子最樸實的關懷,也有孩子為父母分憂的孝心。
這是一種雙向奔赴的療愈。
就像作家畢淑敏說的:「天下的父母,如果你愛孩子,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,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。
這絕非成人的自私,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。」給孩子最好的愛,不是替他承擔一切,而是給他一個回饋父母的機會。
這樣,我們的孩子才能在感受過父母給予的溫暖後,自己也成為一個小太陽,用愛和付出去照亮別人。
8/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