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而達到這種酣暢感的秘訣是,你的技術和挑戰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。
就是說,你做的事情的難度剛好跟你的水平相當。
當然這個事最好是你喜歡做的。
不過話說回來,很多時候,即使中性的事情,比如寫作業,如果能力和難度程度相當,我們都會享受這個過程。
所以我們回過頭來想想,應該選擇哪些事情給孩子去做。
我們出於愛心,總想給孩子更多的享受。
但是,讓他被動地享受,比如看電視、吃東西,他的樂趣也有,只是這些樂趣膚淺、短暫。
而稍有點挑戰的事,他反倒更能投入。
難度如果過大,他就又沒了興趣。
其實小孩在玩游戲時,常常就能體驗到這種酣暢感。
我女兒玩時,如果我問她吃不吃蘋果之類的話,通常她完全聽不進去。
所以孩子投入地、自由地玩,這非常有價值,我們要多鼓勵,少打擾。
孩子大一些之後,做事往往就參雜了很多功利心,有了壓力,難以全心投入。
現在很多的興趣班更是把興趣變得沒趣了。
我們家長要多反思自己在其中的作用。
06.給孩子「心理玩具」心理玩具,這也是我隨口發明的詞。
心理學家在做提升幸福感的干預實驗時,有一些看似很普通、有點幼稚的做法,比如,更記錄下來當天發生的好事,並解釋為什麼你感覺不錯;寫下能展現你好的一面的事情,每天去溫習。
據調查,每天寫下三件讓你感覺好的事,這個做法效果很好,效果的持續時間也長。
我們自己也可以這樣做,也可以引導孩子這樣做。
我們可以在情緒有些低落時,把這些好事當作心理玩具,拿出來玩味。
我們也可以每天睡覺前或在其他空閑時間里,沒事就在腦子裡整理自己的這些好事。
大家可以試試。
其實這就是在訓練我們轉念的能力。
我們可以抽空跟孩子一起想好事。
我們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漂亮的本,專門記錄他的好事。
或者給他準備一個小白板、做個展示墻,隨時記錄。
或者給孩子準備一個好事寶盒,把能引起美好回憶的東西或照片,都存在裡面,有空就倒出來看看……

這個心理玩具除了好事,還可以是讓自己看到全局、看到巨觀的一面,看到thebigpicture。
比如,當你為孩子的一點小事生氣時,你可以跳出來想:總的來說,他是個好孩子,我是個好媽媽,我工作還不錯,生活各方面都基本滿意……然後再看剛才的事,就能比較冷靜地看待了。
培養感恩、同理心、寬容等品格以及樂觀的思維習慣。
我們家長自己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真是很大的。
有時我感覺女兒會有點抱怨,我趁她還沒說呢,就自己開始感慨好的一面,表示很知足,她的想法也被帶過來了。
其實我覺得更多的時候,小孩倒是比大人更樂觀,更少消極的評判。
有時大人會以自己的想法去揣度,孩子本來還沒有任何不滿情緒呢,聽大人這麼一說,馬上就消極了。
所以家長言行要慎重,別急於評價下結論,多等等,多觀察。
我們自己評論的話里多一些感恩、同理心、寬容和樂觀思維,這就是好的教育了。
我經常會在睡前跟孩子一起回顧這一天的事情,其中除了總結她的進步,再就是想想有哪些好事,哪些我們要感到知足、感恩的事,然後展望美夢,再開開玩笑。
對於大一些、上學的孩子,我們可以讓他偶爾寫感恩日記、寫好事日記(讓自己開心、自豪驕傲的事)。
不必天天寫,那樣他會反感,不好堅持,可以一周寫一兩篇。
或者讓他自己每天睡前回顧這一天值得感謝的事、讓自己自豪驕傲的事。
我想,做這些遠比批評他的缺點更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