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0.教給他處理消極情緒的辦法宣洩法:比如打沙發打枕頭(當然對於愛打人的小男孩慎用)、撕紙(其實這些宣洩法背後的道理就是,要以破壞性最小,不影響別人的方式發泄情緒);傾訴法:找人聊天、寫日記、隨意畫畫;鎮靜法:數數、深呼吸;轉移法:看景色、聽歌、運動、做自己的愛好。
還有就是前面寫過的那些能引起積極情緒的方法,比如想好事、品味美好等等。
09.給孩子自己處理消極情緒的機會孩子發脾氣,我們本能地想救火。
如果認識到消極情緒的意義,我們就知道,不必急於讓情緒消失,而是要盡量給孩子機會,讓他感受、識別,同時自己鍛煉著平復下來。
他每自己平復一次,他的情緒控制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鍛煉。
當然對於兩歲以下的孩子,家長還是應該用轉移法先去哄好,然後再講道理。
所以,現在我對孩子哭鬧的方法是:在發現她有點情緒,可能會發作時,如果她不需要我的幫助,我常常找個藉口躲開。
我發現通常我一走開,她自己很快就沒事了。
當她真的發作起來時,再回來。
有時啥也不說,摸摸頭給她擦眼淚。
如果我自己也生氣,或者她拒絕我接近,那就捧本書待在旁邊。
如果是她特別不講理的事情,我就義正言辭地說幾句。
這種慷慨陳詞也有用,能幫她看清自己行為的後果,看到引起的反應,當她自覺理虧時,理智就開始恢復,就戰勝了情緒。
而在這個過程中,如果家長自己能保持中性態度,這會幫助孩子更好地平復情緒。
有很多情況,孩子是被家長的壞情緒火上澆油,愈演愈烈。
然後,當自己冷靜一些之後,教給孩子去分析思考,想想剛才的情緒是怎麼回事,是什麼引起的,以後可以怎樣做才能避免那種情況,下次再有類似的情況,該怎麼辦。
有一個有趣的現象,就是,對於消極情緒,要多分析多思考,去想辦法,這樣有利於化解情緒。
但是對於積極情緒,則盡量少分析,多去感受,把它作為一個整體去感受。
好事,有時分析太多,好的感覺反倒沒了。